dongl
参赛团队调研风采
8月21日下午硕士生组、本科生组决赛同时进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亚华作开幕致辞,他首先介绍了本次大赛的参赛情况,并对进入决赛的队伍表示祝贺。他指出,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十四五”规划开启跨时代新征程,我们正处在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奔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的时间点上。本届赛事以“中国之治”为主题,鼓励参赛同学通过案例展现“中国之治”的改革实践,讲好“中国之治”生动故事,同时希冀案例大赛涌现出更多优秀案例,推动“中国之治”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案例大赛对青年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共管理实践,提升自身学术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选拔优秀学生和优秀案例的重要方式。一大批青年学子通过在比赛过程中展现研究热情和学术潜质,最终走进清华公管学院学习,还有不少高质量案例通过这项比赛进入了公管学院课堂。他希望各支参赛团队赛出水平、赛出风采,在过程中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并欢迎广大青年学子报考清华公管学院。
副院长王亚华教授开幕式致辞
随后,硕士生组和本科生组决赛同步开始。硕士组评委由清华公管学院副院长王亚华教授、清华公管学院周源副教授、张楠副教授担任。16支硕士生队伍围绕水污染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农村风沙治理、互联网舆情监督、“第一书记”助力脱贫攻坚、公租房配建政策等社会前沿和热点问题,精彩展示和深入分析,并回答了三位评委提出的问题。
硕士生组评委(从左至右:周源、王亚华、张楠)
硕士组参赛选手比赛画面
16支本科生队伍围绕外卖平台算法伦理、文化生态银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公益性公墓建设、长江渔民禁捕退捕政策热点问题进行了现场展示和深入分析。决赛现场三位评委专家——清华公管学院副院长邓国胜教授、清华公管学院殷成志副教授、吕孝礼副教授,分别就参赛队伍的案例展示与分析提出问题,选手们结合前期丰富的调研成果、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的学术观点进行了现场作答。
本科组评委(从左至右:吕孝礼、邓国胜、殷成志)
本科组参赛选手比赛画面
8月21日晚上举行云上颁奖典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副院长王亚华教授、院长助理、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主任慕玲、决赛评委代表张楠副教授、殷成志副教授、吕孝礼副教授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出席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线下现场(从左至右:张楠、彭宗超、慕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主任慕玲发表致辞,她首先介绍了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的发展历程及自2016年以来举办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的情况。她指出,中国之治体现了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为其他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非西方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深刻启示。本次大赛希望动员国内外的本科生、硕士生从具体案例入手,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深度剖析全国各地的生动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脚踏实地,坚持创新引领,增强青年学子的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青年学子服务国家的能力。此外,各参赛队伍通过现场决赛创造的短时间、高强度的交流机会,积极向其他团队和评委老师学习,能够对中国之治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激发积极投身于公共管理事业的理想与抱负,成长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慕玲主任致辞
王亚华和张楠对硕士组的决赛进行了点评,王亚华认为各位同学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进入决赛,显示了很强的实力。他指出在案例大赛的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案例选题的类型,案例大致分为四类,最佳实践型、探索前沿型、展现过程型、揭示困境型,不同类型的案例内容在后续调研、写作和分析中应各有侧重;案例写作要注意案例故事的真实性、典型性、冲突性;理论分析过程中要努力选择合适的理论,注重运用理论对案例事实分析的贴切性。
张楠在点评时指出,案例大赛是一种强化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学习和运用的有益形式,同学们通过案例的调查和写作,了解到中国大地上各级政府、基层组织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创新探索。这些鲜活的实践需要我们去关注、发现、深入研究,也是公共管理学科不断发展的土壤。希望大家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牢记案例大赛调研中的所见所思,保持求索精神,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解决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
殷成志和吕孝礼对本科组的决赛进行了点评。殷成志指出,本科组的比赛整体水平提高很快,进入决赛的选题能够聚焦于国家治理中的前沿问题和现实问题,在深度、广度上较往年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虽然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案例开发过程中,参赛同学们仍然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在案例分析中,所选择运用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相关理论也更为契合和专业。
吕孝礼老点评中提到,参赛队伍在案例分析中需要更为关注案例叙事的冲突和张力,以及案例在全局中的类型和位置;在写作和讲述中,应更多地把自己摆在相对中立的“分析者”位置,而非创新的“宣讲者”。除分析方法和技术之外,案例调研是难得的了解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实务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事物多样性的“理解”非常重要,同学们要能够敏锐的抓取观察现象与原有认知之间的冲突,而不是简单使用所学理论视角去“套”观察到的“现实”。
线上老师点评
最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致辞,他首先向经过四个月紧张调研写作,从众多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决赛团队表示祝贺,向付出辛勤工作的评审老师、评委老师表示感谢!他指出,案例中心多年来举办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体现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全覆盖,从最开始面向本科生到面向学术硕士生和MPA学生,不仅包括国内高校,还面向国际高校学生,不仅举行中文案例大赛,而且举办英文案例大赛;二是跨界性,大赛推动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组成跨国别、跨地区、跨院系、跨学科的调研团队,针对具体公共政策问题,持续开展案例开发与案例研究。本次大赛围绕中国之治主题意义非同寻常。中国之治不仅很好地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健康发展, 为解决诸如贫困治理、环境治理、医疗卫生、教育等中国治理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破解世界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同学们在参加案例大赛进行调研写作的艰辛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核心点是慢慢建构起明确的问题导向意识,运用专业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分析问题,并培养家国情怀、天下己任这些精神层面、价值层面的崇高追求。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时刻关注祖国发展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把在这次比赛中得到的思想提升、能力锤炼和成长收获运用到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去,以更远大的志向和更扎实的行动来服务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类的共同进步!
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致辞
随后,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宣布本科组三、二、一等奖获奖团队及其每队表现优异的两位选手。经过精彩激烈的角逐,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定风波”团队荣获本科组一等奖。来自厦门大学的“武夷厦岭赢”、云南大学的“苍穹法则”团队荣获本科组二等奖。来自四川大学的“我是药神”、厦门大学的“知一闻二”、广东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的“华山论剑”团队荣获本科组三等奖。其它进入决赛的团队全部获得优秀奖。
学院副教授张楠宣布硕士组三、二、一等奖获奖团队及其每队表现优异的两位选手。经过精彩激烈的角逐,来自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绿水青山”团队荣获硕士组一等奖。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清华在等我对不队”、“房住不炒”团队荣获硕士组二等奖。来自湖南大学的“躺赢的绿富美”、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航母队”、厦门大学的“双子塔下认真学习”团队荣获硕士组三等奖。其它进入决赛的团队全部获得优秀奖。
颁奖环节最后由本硕一等奖获奖团队发表获奖感言。硕士组一等奖团队成员兰雨潇、彭虹九、段晓耀、汪鹏同学依次发言,首先,他们感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平台和交流机会,能够在今天短短5个小时欣赏到来自不同领域的16个案例,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其次,团队一路走来感触、收获很多。团队成员深入甘肃贫困地区,真真切切感悟到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精准脱贫有序衔接的中国之治,从八步沙基层党员干部身上学习到一种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精神。再次,感谢案例分析报告的指导老师,多次提出修改意见,使报告最终成型。最后,感谢现场评委老师们的肯定和指导,今后会不断修改完善案例。
硕士组一等奖获奖团队发表获奖感言
本科组一等奖团队成员朱定泽、张婷、周懿文同学依次发言,首先,他们感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并举行此次案例分析大赛,以及评委老师们对团队的肯定,本次比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其次,感谢指导教师对案例分析报告的支持和帮助。最后,感谢团队的伙伴们,大家一起经历了选题、讨论、实地调研、案例撰写与修改,以及决赛前答辩汇报反复演练的环节,在不同的观点中求同存异,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灵感的火花,最终成就了团队本次的优异成绩。未来将继续深入学习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关注并投身研究社会问题,为社会治理、中国之治贡献渺小力量。
本科组一等奖获奖团队发表获奖感言
案例大赛决赛云合影
最后,清华大学2021年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圆满落幕。历时四个月的赛程,参赛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案例展示中国之治,不但锻炼了开展公共政策分析和案例研究的学术能力,也对我国现实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清华大学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于2016年首次举办,面向全国高校本科生、硕士生开放报名,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全国知名的学生竞赛。2018年在举办中文案例大赛的同时,首次开辟英文赛场举办清华大学全球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六年来,中英文案例大赛共吸引中国、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瑞士、韩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海内外525所高校3409支队伍12967人报名。欢迎未来有更多的同学们关注和参与本项赛事,共同为推动中国公共政策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清华大学2021年中国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决赛获奖名单
本科生组
|
|
|
|
|
|
长江渔民禁捕退捕政策基层执行之困——以江西鄱阳湖畔J镇为例
|
|
|
|
|
|
“富有的贫穷”:绿水青山何以成为金山银山? ——以武夷山市五夫镇“文化生态银行”为例
|
|
|
|
|
围猎与反围猎:城中村拆迁中“一颗印”文物建筑的逃出生天记 ——政策网络驱动下的三圈弥合分析
|
|
|
|
|
|
处方流转改革何以推动? ——基于成都市处方流转模式发展的历时研究
|
|
|
|
|
“以弱协强”何以产生?——基于厦门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政策的跨部门协同分析
|
|
|
|
|
环保督察与基层回应:协同治理如何消解基层政府环保政策执行困境?——以海南省澄迈县红树林两轮整改为例
|
广东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
|
|
|
|
|
鱼与熊掌,何以兼得?——骑手困境下杭州外卖平台算法伦理探究
|
|
|
|
|
“赤脚医生”补助待遇和推出政策如何影响乡村医疗卫生建设——以山西省宁武县医疗卫生建设提高为例
|
|
|
|
|
“烂尾”之殇:“别样幸福城”何以“房”住幸福——昆明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优化的多源流分析
|
|
|
|
|
党建引领的民主实践何以嵌入中国基层社会——以苏州市吴中高新区“幸福微实事”为例
|
|
|
|
|
和风细雨润无声,遍撒角落露宿人:露宿者救助中的政社互动——基于北京和风社工事务所的调研
|
|
|
|
|
双季稻种植政策为何遭遇执行困境?——国家任务与农民理性张力背景下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
|
|
|
|
|
嵌入与调适: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莱西经验”为例
|
|
|
|
|
|
|
|
|
|
疫苗接种“KPI大作战”: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与现实困境 ——以上海市Y街道为例
|
|
|
|
|
“银龄”群体如何乐享桑榆?:搭起多维“云”上养老安全网 ——基于天津市河西区“一库一网一平台”养老新模式
|
|
|
|
|
硕士生组
|
|
|
|
|
|
吹尽狂沙始到金——八步沙“六老汉”如何蹚出治沙致富之路?
|
|
|
|
|
|
“触手可及”其修远兮:互联网医院之“治” ——以西安市A互联网医院新模式为例
|
|
|
|
|
“贫富墙”隔断的“居住融合梦”:公租房配建政策执行的紧张、断点与建制——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
|
|
|
|
|
|
“颜值”到底“价值”几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困境及探索 ——以“丽水模式”为例
|
|
|
|
|
从运动式合作到常态化协同:一场由“涉黑”引发的胡同停车自治
|
|
|
|
|
红旗飞扬邻里亲:党建如何引领社区情感治理?——厦门市XD社区对“近邻”党建模式的探索
|
|
|
|
|
|
小财政何以解决环境治理大问题? ——以广西玉林市福绵区南流江治理为例
|
|
|
|
|
“为伊消得人憔悴?”--夕阳彝族乡如何通过人才振兴突破“空心化”困境
|
|
|
|
|
“农地入市”何以奏响“产业协奏曲”?——基于浙江省德清县东衡村“特色钢琴小镇”的考察
|
|
|
|
|
信息时代下互联网舆情监督政策研究——以成都四十九中学生跳楼案件为例
|
|
|
|
|
|
|
|
|
|
外来的“当家人”:“第一书记”何以治村——基于广西南宁市隆安县都结乡平富村的实地调查
|
|
|
|
|
“蝶变”还是“跌变”?——城市更新背景下村级工业园区的升级治理之困
|
|
|
|
|
|
|
|
|
|
从“疲于应对”到“主动介入”: 信“访”不信“法”之困何以破解? ——以成都市新津区“援访联动”项目为例
|
|
|
|
|
制度嵌入、资源链接与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研究——粤北龙华村个案分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