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目录

三年清华求学路,研究香港乡村振兴让我开启了新世界

发布时间: 2023-07-30 访问计数:

编者按

清华大学高级公共管理硕士(EMPA)2020级港籍学生邢文威在北京日报客户端撰文发表《三年清华求学路,研究香港乡村振兴让我开启了新世界》,分享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学、参与案例大赛和香港乡村振兴案例研究的经历。现转载全文如下,以飨读者。

“你研究香港乡村振兴案例,香港有乡村吗?”这是许多人乍一听我在清华大学研究课题的第一反应。我的回答是,“是的,香港不仅有乡村,部分典型的乡村振兴路线还能为香港、内地甚至全球的乡村提供经验借鉴。”

邢文威作为清华EMPA硕士2020级毕业生代表发言

我叫邢文威,出生于内地,2012年来港读书、工作,香港已是我的第二故乡。上个月底,北京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滚烫的热浪表达这个城市的热情,欢迎来京参加清华大学毕业典礼的我们。

清华大学EMPA香港政务人才项目2018-2020级毕业合影

时光如梭。2020年1月12日,我第一次踏入清华园,参加清华大学高级公共管理硕士(EMPA)香港政务人才项目的入学考试。与清华结缘的3年间,我经历了香港的社会动荡期、新冠疫情防控期。特殊的学习岁月里,感触颇多。

邢文威(左二)在香港客属总会举办的全国两会精神分享会现场

当年从香港高校毕业后,我一直在爱国爱港社团工作,得以近距离观察香港近十年的急速变迁。2019年“修例风波”爆发后,“香港怎么了?我能做什么?”我脑海不断发出这样的疑惑,也很想继续进修,让自己更有能力去服务香港社会。

这一想法适当其时。自2018年起,清华大学专门面向香港开设EMPA政务人才项目,旨在培养植根中国、面向世界,知国情、懂港情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我有幸成为了2020级学员。更令我感到自豪又幸运的是,在学习期间,我不但组队夺得“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下称“案例大赛”)总冠军,还获颁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2022年度创新实践之星、清华大学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

案例大赛颁奖仪式后指导教师与参赛队员合影留念,左起:莫盛凯、蒲晞、戴瑶老师、王亚华老师、慕玲老师、邢文威、梁志恒

一路走来,虽不乏艰辛,但我更多有的是满满的收获感和感恩。社会的栽培、师长的授业、同窗的互助,都让我有了认识自我、超越局限的体验。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一国两制”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13个显著优势之一。香港已回归祖国20多年,但与内地的交流仍有提升空间。两地如何更好借鉴各自优势?又如何促进两地治理经验相互交流?

邢文威(右一)作为广东省河源市政协委员履职

2021年,在入读清华一年后,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理解,案例大赛则提供了难得的实践平台。在“香港乡村振兴队”这支参赛队中,我被委以队长重任,用公管专业所长,从研究香港的一个具体公共管理案例入手,尝试为促进“一国”之内的两地以及“两制”之间的治理经验交流打开一个小切口。

经过10个月的实地调研、案例写作,我和团队以《成熟后现代社会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经验、困境与启示——基于对香港特区荔枝窝村复兴历程的探寻和思考》为题,提交了参赛案例。在先后通过两轮专家组匿名评审、两轮现场辩论后,我们最终在全国2110个团队中突围,荣膺全国总冠军。

团队开展多次实地调研,收集一手资料逾10万字

在案例中,我们不仅深入探寻了香港新界荔枝窝村十年振兴历程,还对比了内地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乡村发展案例,尝试总结出一个普遍的、可供内地和全球借鉴的香港乡村振兴路线。这一研究让我深感香港和内地间的治理经验交流,对促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香港乡村振兴队”在荔枝窝村调研

作为一支主要成员来自香港的参赛队,我们被视作开创了多个“第一”:首次以香港的研究生为主组队参加案例大赛,首次把香港特区的治理实践引入案例大赛,首次开展内地和香港乡村振兴实践的互鉴交流。这次夺冠及所撰有关香港治理经验的案例,更是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

这一硕果的取得,离不开清华公管学院副院长、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华教授,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戴瑶博士,清华中国公管案例中心慕玲主任等老师的指导。他们以深厚的学术和专业积淀,给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在与老师的交流碰撞中,我们也对两地的思维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并不断提升。

邢文威在总决赛上作最后陈述

还记得在河南的总决赛现场,我脑海里清晰呈现这样一幅画面:数百年前,一批客家人迫于战乱,起于中原一路向南,最终在香港建起了荔枝窝村。斗转星移,该村历经兴衰,似乎一度被遗忘,但最终在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中摸索到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数百年后,作为中国香港青年,我们又把荔枝窝的故事带回了中原、把香港的治理经验带回了内地,宛若一次“寻根之旅”,让我们厚植家国情怀。

邢文威与导师王亚华教授

我的参赛团队组成也充满了戏剧性。有人是香港警司,有人是大湾区IT创客,还有的人是AI企业高管,也有人在内地从事乡村振兴。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一群人,却因为在清华EMPA的求学和这次比赛走到了一起。

我们几位港籍学生里,有纪律部队出身的,也有长居外国后回流香港的。虽然背景各不相同,但几乎都有过漂泊,并且殊途同归:命运使我们最终扎根在香港,又让我们在调研中,更了解这片土地。参赛过程让我们探寻了中华民族的根,更清楚看到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我也很感恩这次比赛,让外界更能了解“一国两制”下香港的面貌。

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线上讨论

北京和香港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教育资源。我的毕业论文也充分吸收着两地的智慧结晶,选题聚焦香港乡村发展政策。我来港已有10年,却没想到得益于在京学习,更深刻认识到香港的历史变迁与政策更迭。北京的导师建议我在荔枝窝村案例的基础上,对香港公共政策做进一步研究。香港的中央图书馆则给我提供了丰厚的阅读资源,我也抓住机会访谈了可能与选题相关的众多人士。

邢文威在清华大学留影

两地的前辈、学者们非常热情,不但不吝分享宝贵的历史资料,还耐心讲述亲身经历、个人心得,让我这个“新香港人”受益匪浅。功夫不负有心人,答辩后我的毕业论文获得了推优的机会。后来经老师们的匿名评审,被评选为清华大学和公管学院的优秀毕业论文。

作为2020级学生,我们的求学时光伴随着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重大转变,我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家发展、香港治理,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感谢清华大学EMPA项目,推动了香港和内地的教育融合,让香港青年更有能力参与香港和国家治理实践。清华带给我们的眼光和格局,让我们在纷繁的当下更有信心、更有定力,相信也更能成就我们在不同领域施展才华,为建设美好香港、实现民族复兴积极贡献力量。

撰文 | 邢文威

原文链接:

香江来信丨三年清华求学路,研究香港乡村振兴让我开启了新世界_北京日报APP新闻 (bjd.com.cn)